Sunday, August 28, 2011

Citi Global Transaction Service - 這是什麼鬼?

你倒底在花旗是做什麼工作?這個問題我已經被問了很多次,我也不厭其煩的解釋,不過相信最好的方法也許就是把他寫下來,這樣大家可以慢慢看,看完之後可以做更多深度的討論。

1. 數字上的意義
- 年營$10bn/淨利$3.6bn,雖然營收才佔整個Citigroup$86bn的12%,但是淨利卻佔了$10.6bn的33%+,這也是為什麼GTS被獨立出來看,而分析師也很注意這個事業的狀況,因為他的變化會影響整家公司33%的淨利,也就很直接地影響股價。
- GTS全球的員工數約為22,000左右,只佔了整間公司10%不到,所以他被歸類成一個高毛利,高效率的賺錢事業。
- GTS deposit 約為$330bn+ 佔了整個花旗集團$850bn+ 的40%左右,是balance sheet最重要的貢獻者之一,也是幫助花旗安然度過金融海嘯的關鍵。
- 請參考 2010 Result Presentation

2. 最全球化的事業
- 假如要說花旗有什麼真的很獨特的地方,我想就是他真的很全球化。
- 花旗在全世界100+以上的國家有分行,GTS都有當地貨幣的清算執照,所以基本上是全球化企業很喜歡用的銀行,因為可以一次管理絕大多數市場的金流。
- 所以基本上在這個事業處理面,大家也因應著公司的需求在全世界到處跑。

3. 事業內容
- 最主要是分為Treasury & Trade 以及 Security & Fund
- Treasury即Cash Management,就是基本的法人金融的部份,我們幫法人在全世界開戶,並且提供他們資金流動的平台,包過了Payments, Receivables, Liquidity & Investment, and Information.
-  Trade包過了Trade Service 以及Trade Fiance,前者是以信用狀為中心的進出口貿易服務,後者是提供融資給貿易相關活動,例如distributor finance, supplier finance等等
- 基本上TTS的服務是針對法人客戶的金流所做的服務,從一點到另外一點的移動,在一個帳戶的停留,資訊的整合,以及資金缺口的補足等等。
- SFS最主要是分為Investor service, Intermediator service 以及 Issuer Service,這個部分就是針對資本市場的客戶金流做的服務。
- 基本上GTS提供企業客戶,金融機構,以及政府機關一個全球營運跟作業的平台,聽起來沒有投資銀行那麼高檔,但是卻是銀行的根基,事業的概念很傳統,但是經營的方式卻必須跟著科技以及客戶的要球變化。
GTS Webpage 有更多介紹,大家可以參考。

4. MBA Program
- 目前只有在North America 跟 EMEA有MBA Associate Program,為期兩年半的訓練有多次輪調的機會,結束後表現達到標準就會升到Vice President的位子。
- 了解花旗有沒有到你的學校徵才:Citi Recruit Events
- 花旗在IESE的活動:Citi @ IESE
- GTS MBA 徵才的訊息:GTS MBA Recruiting Page

5. 個人經驗
- 我自己2008年在倫敦暑期實習,並且在結束的時候拿到Return Offer,2009開始進入Program。
- 雖然是拿倫敦的合約,但是拿到外派南非的機會,兩個輪調目前都在南非做Cash Management,直接報告給Africa Cash Management Head,負責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e. Mobile Commerce & Mobile Money Policy Forum 以及 協助Cash Business Management i.e. Business analysis & planning, Balance Sheet Management等等
- 即將要掉被回倫敦的EMEA Payment Team,負責整個區的Mobile Commerce Product management,預計Program結束後就會待在這個位子上。


以上是我的一些個人見解跟分享,希望對MBA的同學有幫助,有問題的話可以寫個信給我,很樂意跟大家討論。





Though Citi never sleeps, I do sleep.....

又到了這個時節 - MBA暑期實習申請開工囉!

一年一年在過真的很快,每到了這個季節,新一年的MBA學生又開始進到校園,帶著憧憬跟衝勁開始了他們刺激的MBA生活,想一想我的2007年已經是四個年頭前的事情,但是我還是記憶猶新還沒有開學,學校Career Service就把我們都找到教室去要我們開始收心準備申請暑期實習,這對一個還沒有開學的學生來說簡直是『太荒謬!』怎麼之前申請MBA過程還歷歷在目,我又要開始準備申請暑期實習,而且我連課都還沒有開始上呢!哈哈!

IESE Career Forum


我在2009年要畢業的時候,把一些想法寫了下來跟大家分享,假如有人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看看 - How a MBA student gets a job through MBA's career service?

不過這幾年金融風暴跟經濟重心轉移,我似乎也看到了一些大家在找工作上跟以往的不同,在這邊寫下來作為上一篇的補充。

1. 工作簽證申請難度變高
在歐美國家經濟大為轉化之際,國內保守派的聲浪高聲要政府保障本國居民的工作機會,雖然政府沒有笨到把所有外來人力都驅逐(畢竟歐美很多重要產業跟城市都是靠著聚集全世界人才打出一片天下,試想把紐約,倫敦以及矽谷的外來工作人口都驅逐,這些城市除了空殼還剩下什麼),但是政府也了解不做點樣子的話是不行的,所以英國已經取消MBA簽證以及碩士工作簽證(今年最後一年),而美國也緊縮每年發的工作簽證數量以回應民眾的情緒,這都是必須在申請MBA就要考量的挑戰。不過,對大企業來說,他們還是有預算跟意願把好的人才留住,所以可以想像大企業的工作競爭只會更加激烈。


2. 轉職難度增加
過去很多人念MBA都是希望藉由這個跳板轉職,可是隨著景氣地反轉,這些大企業除了培養人才以外,更在乎這些MBA能不能從第一天開始就有實質的貢獻,而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們是否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就算沒有完相關,企業也會希望你至少有產業(Industry)跟職能(Function)上的相關性;所以大家在申請工作的時候,要記得兩種機會都要嘗試,畢竟風險的控制還是必要的,可以大膽地嘗試一些完全沒有相關經驗的機會,但是也一定要很認命地去申請自己有相關經驗的工作機會,不過就算做類似的工作,但卻是更大的市場規模,其實我相信工作內容跟學習也會很不同的。


3. 新興市場才是王道
以往我們都聽到大家留在美國跟歐洲,但是現在我們看到更多的機會在新興市場,因為機會跟人才缺口都在那,前幾年中東非常火熱,杜拜有很多產業吸收了很多國際級的人才,最近比較火紅的有非洲,中南美,東歐等等,我自己在南非的經驗是你假如要回到總部工作,新興市場的經驗已經變成必要,因為那個經驗是未來公司成長的依據,假如一個管理人才沒有親自踏上這些新興市場的土地,是很難體會其中的差異性;除了要適應那邊的生活之外,就是語言的挑戰,當地這些市場都需要有語言的能力才有辦法進入,這會是對台灣人來說最大的挑戰,但是也不用太過擔憂,因為最重要 的是你有沒有那份心願意去挑戰;附上前一陣子HSBC出的報告跟遠見雜誌做的專題報導給大家參考一下。
Southern SIlk Road_HSBC Report
向南走,跟前走_遠見雜誌


4. 更多公司加入MBA徵才戰局
過去銀行跟顧問公司是MB徵才的大宗,因為這兩個產業是MBA學生喜歡他們他們也喜歡MBA學生,所以媒合度自然就高了,但是景氣狠狠地重擊了這兩個產業,大企業花大前買顧問服務的意願降低,幾家國際大型銀行都紛紛公布裁員的消息;但是好消息是有更多的產業意識到了人才的關鍵性,所以越來越多企業也加入了對MBA徵才的行列,可是這邊要提醒大家的是並不是每個公司都知道要怎麼培養跟怎麼用這些MBA,所以還是建議問問在那邊實習過的學長姊,了解一下狀況,假如這個企業是第一次用MBA的話,那會建議了解一下他們培訓的細節以及安排,畢竟一切都是機會成本。


以上給大家參考,歡迎路過的人大家討論;也祝今年台灣的MBA學生們,無論在哪個市場,找工作都有很好的成績。


生日快樂,我親愛的老婆大人

老婆,

這是我陪你過的第七個生日了,從一開始的朋友關係,變成男女朋友,變成夫妻,今年更是升格成有樂的爸媽,過去這幾年更是經歷了很多生活上的變化,真的很謝謝你一路走來都在我背後支持著我,更謝謝你一直保持著對我跟我們婚姻的信念讓我覺得自己是個很幸運的傢伙。

雖然今年生日沒有辦法陪在你身邊,但是就讓那個長的跟你我都有點像的小傢伙陪著你過生日吧!相信這會是你一輩子以來得到最棒的禮物,一個牽絆著你我一輩子的上天的禮物。

就讓我們一如無往常地牽著彼此的手,用我們的方式繼續走人生的路吧!

A nice afternoon walk at Canada Water

Saturday, August 27, 2011

回頭看 - 是為了讓向前走的力量更強大

這陣子,腦袋很忙。

因為徐有樂還小,這次又是自己一個人隻身回來約堡,除了照例很忙碌的工作以外,還準備要搬家回倫敦。說實在的,心情上是滿脆弱的,畢竟跟家人分隔兩地的煎熬,比手上所有案子加起來的煩惱跟壓力還要折磨人,但是也給了我一些自己的時間跟自己對話 - 我最近一直在問自己,為什麼要搞這一遭,在國外工作真的有比較好嗎?每次回台灣,我都會問自己為什麼我要離開那舒服的小島,為什麼要大老遠跑到地球的另一端這樣搞自己?

那天回到家,疲憊地只想要做在桌子前聽著音樂,喝一杯台灣高山茶,讓腦子放空,電腦桌面的照片就這樣開始把我過去這幾年用跑馬燈的方式回顧了一遍 - 從第一天踏上歐洲到了巴賽開始,跟老婆在學期間的空檔四處旅行,去倫敦實習,到芝加哥交換學生,到倫敦上任,去紐約受訓,然後搬到南非,從一個什麼都不懂得新進人員到現在必須要負責一個產品在整個歐非中東區的發展,我發現其實這一路走來,不管是我工作還是生活,我都學到也得到很多。但是當然不可諱言地,這個過程中的辛苦也不是很容易被旁人了解跟體會的,因為我們大都把身邊的幸福當做理所當然,只有當自己被狠狠脫離那個環境的時候才會了解。

我問自己:那到底是什麼樣的動力,讓我決定一次一次去選擇走一個不理所當然的路?是因為我取巧嗎?是因為我就犯賤嗎?或者我就是叛逆?其實那天看著兒子在懷裡安靜地睡著,我心裡是有答案的,我知道我想要證明一個平凡如我,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小孩子,也可以挑戰自己的極限,嘗試不一樣的人生,做不一樣的夢。我希望以後有樂長大後,我能夠很有自信地告訴他:兒子,你可以努力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證明你想要證明的自己!你可以去走一條大家沒有走過的路,只要你願意付出,願意堅持,願意嘗試,你有權力去選擇你自己要的人生。我期許自己能夠堅持初衷,不斷地挑戰自己,也不斷地突破自己,更不斷地證明自己,也許這是我能夠給我小孩最好的身教。

回頭看到走過來的路,突然覺得過去的自己給現在的自己打了打氣,我會努力向前,用正面積極的心情去面對下一個階段 - 倫敦,我就快來了!兒子&老婆,我們就快要團聚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