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rch 28, 2009

Get a MBA degree? Or not?

算一算自己這兩年內跟很多MBA的申請者聊過天,聽到很多人的心聲,也跟很多人分享過自己的經驗,就在我MBA快結束前,我想把這方面的心得重新整理在部落格上,跟大家用有結構的方式分享我的心得。


當討論這個問題,我會建議大家要理性地去思考,而且邏輯一定要緊扣;雖然大家一開始就會討論要申請哪一間MBA,但是往往忘記了有更多的面向在這個問題之前,分別是1. What kind of life you want? 2. What kind of career you want? 3. Is having a MBA now the best choice for you to build your long term career? 4. Which MBA program fits you best?


What kind of life you want?

我要什麼樣的人生?這個問題看似有點艱深,但是卻是最根本的,你可以不用把它想的太難,但是你要誠實面對自己的個性,例如你可以問自己喜歡過什麼樣的生活 不斷地挑戰自己的極限?待在自己習慣的領域?問問跟你熟識的朋友,在他們眼中你又是怎樣一個人,跟你自己想像的一樣嗎?透過這些問題你可以了解到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待,也可以更了解自己,這個過程不只是為了要不要念MBA,而是為了你自己。


What kind of career you want?

緊接著,你就可以問自己假如要達成你生活的目標,什麼樣的工作是適合你的呢?你比較在乎什麼?你在乎金錢的報酬?還是你喜歡做你喜歡的產業跟職能?那你現在的工作是不是符合你長期職涯的目標呢?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你規劃你長期工作的方向,瞭解自己要達成目標的話,需要累積哪些東西 經驗、專業知識、人脈等等。


Is having a MBA now the best choice for you to build your long term career?

在了解上述的兩個問題後,你可能會有很多答案,你可以繼續工作、換公司、換產業、換地工地點、放自己三個月的假去國外唸語言學校、為了獲得專業的知識你也可以去念master,或者你可以走上跟我一樣的不歸路 去念MBA

但是我要傳達的重點是,不要為了念MBA而去念MBA,因為MBA是個很大的投資,它需要大量的費用跟時間,而且往往在唸完之後,你為了要獲得合理的報酬,你能選擇的工作機會反而變少。假如你想要的是離開台灣的工作機會,你可以先考慮香港跟新加坡這樣的區域性中心,之後在繼續往國際大城市跳;假如你嚮往的是在國外的生活經驗,可以申請語言學校,讓自己很輕鬆到國外的環境好好享受三個月;假如你想要轉職到顧問、投資銀行或者產業的國際級工作機會,也許MBA就是你的選擇。


Which MBA program fits you best?

到了這個階段,你要思考的就是什麼樣的MBA可以幫你達成你職涯的計畫。我個人認為排名可以當作參考,但是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學校的特色,也許這對正在申請的人來說有點虛無飄渺,但是當你可以連絡到現在正在就讀該校的台灣學生,深入懇談,你就會知道每一個program都有他的特性;另外我建議找台灣學生的原因是這樣的資訊才最具有參考價值,因為一樣是台灣學生,大家都會面臨語言的障礙、工作簽證的問題、文化的隔閡、不足的國際工作經驗等等弱勢,相反地,假如你跟一個會說五國語言,有美國以及歐洲工作簽證的同學比較,意義就小了很多。下面我提供一些我自己會用的切入點去衡量學校,重點是你在分析完之後,一定要加上自己偏好的比重,這樣才有辦法做決定。

  1. 課程設計:講課為主還是個案討論為主?偏重哪些領域?大班或者小班制?
  2. 徵才資源:在特定產業有無優勢?有無標準的徵才程序?國際學生的徵才狀況?最關鍵的該校有無在你有興趣的公司的徵才名單上?
  3. 地理位置:該城市是否有特定的產業聚落?(例如紐約有華爾街或者加州有矽谷) 該城市是否有利於企業到校徵才或者建立關係?
  4. 交換學生:有無交換學生的安排?跟哪些學校交換?有無互惠的條款?
  5. 學校文化:這點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多跟校友或者在校生聊天,看看是否有共鳴。
  6. 休閒生活:是否有好的生活機能?是否有利於旅遊?你在MBA 帶走的除了知識工作更是生活經驗。
  7. 第二外語:假如你唸的學校在非英語區,通常你都有機會學習第二外語,這點可以算是一個加分,但是不見得是必要的。


假如你很理性地思考過這四個層次的問題,並且誠實面對自己,你不但會得到適合自己的答案,更能經歷這個有價值過程。假如你最後得到的答案是要念MBA,我相信你也很清楚自己該申請哪幾所?為什麼?當你下筆開始寫Essay或者準備面試的時候,一切就只是水到渠成。


這是我在畢業前夕的感想,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一些對MBA有興趣的人釐清自己的需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向。假如大家有想法,請留言,我會很樂意跟大家討論的。

Monday, March 16, 2009

Barça

到巴塞隆納,最重要的行程之ㄧ是什麼呢?高地的建築?蘭布林大道?哥德區?感恩大道?這些都是遊客耳熟能詳的重要景點,但是假如你真的想要了解這個城市的靈魂,你一定要親自去看一場足球賽,一起去跟球迷們膜拜他們共同的精神象徵 – Futbol Club Barcelona.上星期二3/11我有幸去了Barça對法國里昂隊的歐洲冠軍杯比賽,全場九萬多個座位幾乎都要坐滿,而同時整個加泰隆尼亞地區的酒吧裡,也都塞滿了看球的人們在關切這場比賽,這樣成功的球隊,到底背後有著什麼樣的魔力呢?


Barça一直是加泰隆尼亞人的驕傲,在政治上得不到完全的獨立,加泰隆尼亞人極力在文化、商業甚至是體育表現跟代表中央政府的馬德里作抗衡,而足球更是兩邊人民最關注的焦點,也因此Barça對Real Madrid的比賽被稱為El Clasico-經典比賽,從場內到場外的敵我意識讓人對這兩個城市的對抗有了很深刻的體悟,但是讓Barça擺脫二十一世紀初低潮的不只是這個球隊的光榮歷史,而是球隊徹底領悟足球運動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競爭的年代,需要用商業的角度去經營才能讓球隊在長期得以生存,好的球員->獲勝->更多球迷->更多財源->更多預算->好的球員,只有當球隊進入這樣的正向循環,才有辦法長久經營下去,不然就會被其他球隊擠到生存的邊緣。因此,Barça 2003年帶進專業經理人制度重新檢視行銷、財務以及球隊管理,重新開啟了Barça的光榮歲月,並在2004-2005賽季同時奪得西甲以及歐洲冠軍杯,把Barça的品牌推上了新的層級。


一進了我家地鐵站,就開始聞到今天網上屬於Barça的味道,到處都是穿著Barça球衣、披著Barça圍巾或者是帶著Barça帽子的球迷,越靠近Maria Christina站,車廂裡的空氣就越來越稀薄,到站時車廂裡幾乎沒有一點空隙,門一開可以看到整個月台都是Barça的球迷,要怎麼去球場也變成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跟著人群走就對了!在往球場路上,酒吧裡早已是高朋滿座,球迷們在入場前就開始吃吃喝喝,大家都在為這場作準備。往Camp Nou的大路已經整條被封起來讓行人通行,大家浩浩蕩蕩像行軍一樣從四面八方在Camp Nou會合,進入了偌大的球場,Camp Nou是個老球場了,從入口走到座位的過程你會覺得自己宛如在監獄裡,四處都冷冰冰的水泥牆,光線也很灰暗,但是當你一踏出觀眾席,你就會被耀眼的燈光跟沸揚揚的人氣所驚艷,那一刻你就會真正感受到身為巴賽球迷的榮耀跟幸福,因為你正在一起進行一種儀式,獲得一種集體的滿足感。


對里昂的比賽,第一場在里昂踢成1-1平手,第二場比賽再Barça主場進行,誰贏就晉級,要是Barça輸了,當天Barcelona大概就會以暴動收場,一開賽全場忘我地唱著Barça的隊歌(http://www.youtube.com/watch?v=8b8cGhxhAsY),與其說給球員們加油,不如說好好鞭策著球員們一定要獲勝,在這樣的氣氛之下,陣中的明星球員無不使出渾身解數力求在一開示就能夠取得領先優勢,上半場的前30分中,Barça就已秋風掃落葉的姿態取得4-0的絕對優勢,隨之而來的就是球場上越來越火爆的肢體動作以及球迷們瘋狂地跟里昂球員的叫嘯,里昂在上半場結束前還是稍有斬獲得到一分,但是下半場在Barça穩住腳步控制住中場後,Barça最後在主場以5-2輕鬆獲勝晉級到八強。


回去的路上,球迷臉上充滿了幸奮之情,但是你可以感覺到大家對八強的不滿足,大家似乎在期待更高的榮譽,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心態,當天晚上的Barcelona,沒有盛大的遊行,雖然如此,走在路上的我可以感覺到整個城市攏罩一種愉悅的情緒下,在不景氣的當今,這樣的情緒令人格外珍惜。


*Barça 是FCB的簡稱,這個字是加泰隆尼亞文,ç有長尾巴,所以念法是"巴薩"。